時間在變,環(huán)境在變,唯一不變的是他兢兢業(yè)業(yè)、埋頭苦干的初心和超越自我、繼往開來的決心。他憑著刻苦鉆研、永不放棄的精神,完成了從“門外漢”到“技術精”的華麗蛻變,被譽為電石爐技能“領軍先鋒”。他就是金泥化工公司電石車間黨支部書記、電石一車間主任曹學龍。
做好電石生產工作,用曹學龍的話說:沒有捷徑,關鍵是鉆研,要有敢于鉆、善于鉆、勇于鉆的精神。電石爐投料試生產期間,沒有任何數(shù)據(jù)可以借鑒,面對全新的化工專業(yè)領域,曹學龍下定決心帶領大家“鉆”出成績。他始終沖在第一線,當好第一責任人,用實際行動說話。他不斷創(chuàng)新和論證,探索出了高配比、高爐溫、高負荷,實現(xiàn)高產量、降電流、提電壓、提高功率因數(shù)的操作方法。針對料面結塊引起的支路電流大,影響電極壓放等一系列問題,他提出將下料管口位置前移至靠近電極位置,充分做到埋弧操作,保證了熱功效果,解決了“瓶頸”問題。在不斷實踐中逐步完成作業(yè)指導書及各類方案規(guī)程的制定,為大型電石爐達產達標奠定了基礎,填補了電石行業(yè)空白,成為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創(chuàng)新,就是摸石頭過河,將不可能變成可能。曹學龍在傳承電石生產經(jīng)驗的基礎上改進方法和理念,將“解決問題”與“創(chuàng)新提高”同步推進。面對生產中的“卡脖子”問題,他深入出爐現(xiàn)場,通過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的方式,不斷提高電石生產的質量和水平,爐料配比由57%提高至63%,爐底溫度控制由630℃提高至660℃,電石日產量提高30%。
長期和電石爐打交道的曹學龍,對電石爐的性情了如指掌,大到壓球機項目的實施、凈化風機的設備升級、自動出爐機的安裝,小到水冷密封套、出爐軌道、凈化系統(tǒng)、電石爐爐蓋、配料站裙邊小皮帶的改造,都能在波瀾不驚中化解難題。他自主完成自鎖式雙抱鉗、電石爐加糊斗、電石爐軌道地輥3項國家級專利,先后在國家省級學術書刊上發(fā)表論文4篇。
斗轉星移,寒來暑往,30年的奮斗只為熱愛。曹學龍扎根企業(yè)、精耕細作,在改革創(chuàng)新的漫漫征途中,以精益求精、乘風破浪的姿態(tài),奮力書寫企業(yè)興旺、科技先行的新答卷。
鄭重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(wǎng)站轉載企業(yè)宣傳資訊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